臺灣歷史上的土地問題-經濟與文化的多樣性
- 2021.11.04
- 作者:授課橘歷史小編
- 歷史
- 1362
學習領域/科目別 | 歷史 |
---|---|
情境範疇 | 第一冊 TOPIC2 Chapter3-2「從轉口據點到貿易大國」 |
題幹
資料一:學者指出:「臺灣昔日遊民,非釀亂不可為生。同治以後,有業可執。此後貧不能生者及牟重利者,已不在農村著眼。率趨於都市,以取成倍之利。故百餘年來械鬥之風,至同治以降,一時頓絕。」
資料二:學者統計,1721∼1870年間臺灣以原鄉祖籍為依據、大規模的分類械鬥發生之次數與地區分布如下:
問題一 |
1. 資料一作者所謂的「同治以後,有業可執」,根據你的歷史知識判斷可能與哪個事件後的發展最有直接相關? 參考答案 :
1. (C) 2. (A) 3. (A)(C)(E)
搭配學習內容/學習表現 :
歷 Ca-V- 臺灣歷史上的土地問題對應泰宇版歷史第一冊 TOPIC2 Chapter3-2「從轉口據點到貿易大國」P.81 ∼ P.95 此題為文本閱讀、圖表判讀類題型,學生需結合圖片與題幹中的歷史資訊,並相互比較選出最適合的答案 試題概念與分析 :
1. 「有業可執」表示工作機會增加,「率趨於都市,以取成倍之利」可知城市商業之興盛。(A) 五口通商與臺灣無關,(B) 開山撫番是為開發山地、教化原住民,(D) 牡丹社則是使清廷積極治臺,皆與題幹不符。故答案為 (C),天津條約簽訂使臺灣開港,洋人紛紛來臺貿易,政府也配合建設,促使港口繁榮,製造商機,吸引無業之人至城市討生活。2. 4 個選項中,(B) 該村居民目前使用的方言因已時過境遷,變化已多,故不可為標準,清廷亦有規定,移民來臺超過 20 年,即為臺籍,因此不宜以 (C) 戶籍資料上登記的出生地為依據;而 (D) 墓葬區墓碑上記載的堂號,因中國人輾轉遷徙,堂號也非原鄉,故難為判斷依據,只有經由 (A) 文獻記載該村最早的廟宇,得知信仰原鄉的神祇,即可推得最早的住民從何處移來,故答案為 (A)。 3. 資料一以遊民有業可執,或利之所趨,轉至都市討生活,來說明械鬥消滅的原因,以經濟為著眼點。而配合資料二和行政區劃的演變可知,發生械鬥的地區,大都在開墾中的農村地區,也與漢人向北開發的方向大致相符。可知當時的械鬥民變偏向於經濟因素,具有生存競爭的味道。 |
---|
延伸閱讀材料
文章 | 歷史素養試題超展開 VOL.07 |
---|
推薦相關文章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