海禁政策與海上貿易-經濟與文化的多樣性
- 2020.12.18
- 作者:授課橘歷史小編
- 歷史
- 2008
學習領域/科目別 | 歷史 |
---|---|
情境範疇 |
題幹
資料一:成功以海外彈丸地,養兵十餘萬,甲冑戈矢,罔不堅利,戰艦以數千計:又交通內地,遍買人心,而財用不匱者以有通洋之利也。我朝嚴禁通洋,片板不得入海,而商賈壟斷,厚賂守口宮兵,潛通成功,以通廈門:然後通販各國,凡中國諸貨,海外人皆仰資鄭氏,於是通洋之利,惟鄭氏獨操之,財用益饒。
資料二:在臺灣的政權欲求與某國通洋之利及取得所需要的軍火武器。某國希望在04臺設立基地,發展與中國、南洋、歐洲間的貿易聯繁,進而與中國直接質易。但卻因中國實施海禁遷界,中國絲綢等貨物無法取得,某國貨品也不易銷售。
問題一 |
(A)三藩之亂時,鄭氏政權西征失利,失去金門、廈門據點,無法再維持過去建立的商貿網絡 參考答案 :
A
搭配學習內容/學習表現 :
歷Ca-V-1 臺灣歷史上的商貿活動歷1b-V-2 辨識、解釋不同歷史時期的變遷與延續 試題概念與分析 :
資料一敘述鄭成功透過海外貿易,擁有雄厚實力可以在臺灣形成一股勢力。資料二敘述為鄭經與英國通商的狀況,但通商情形不佳,也與鄭氏政權仰賴的「山 海五商」重要成員被清廷吸收有關。 (B)濱田彌兵衛事件為荷蘭統治下發生。 (C)荷蘭聯合清朝,但成效不佳。 (D)清廷海禁政策下,反而有許多沿海民眾投奔鄭氏或遷徙到海外。 |
---|
延伸閱讀材料
推薦相關文章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