臺灣傳統祭典-經濟與文化的多樣性
- 2020.12.18
- 作者:授課橘歷史小編
- 歷史
- 1307
學習領域/科目別 | 歷史 |
---|---|
情境範疇 | 生活 |
題幹
資料一:醮典是臺灣民間常見的大型祭典活動,俗稱建醮、做醮,主要意義乃是為地方及信眾祈福、禳災,兼及超度境內無主孤魂,最終目的即是希望獲致「冥陽兩利」,一向是臺灣各地傳統聚落、宮廟重要的信仰盛會。⋯⋯在漢人歷史上具有十分悠久的傳統,是各類祭典儀式中規模最大者,在古代與「齋」並稱為「齋醮」。兩者之間的主要差別,在於「醮」主要的目的是為了「降神賜福」,而「齋」則是為了「懺悔」解罪,兼有為亡靈祈冥福之目的。
資料二:「醮」之意義隨著時代之變遷而有所不同,從道教未創立前之「祭祀太乙以及諸天神」,中國六朝、隋唐時期的「夜間露天祭祀天神、星宿」,明時期的「凡僧道設壇祈禱」,一直到近代臺灣社會所認知的「為還願酬神之大規模祭典」。
臺灣民俗研究前輩劉技萬指出所謂「礁」的意義,除了以「還願之隆重公祭」為必要條件之外,還必須具備以下條件:
一、必需請道士來主持;二、設道場,舉行道教儀式;三、時間必須延續一天以上。
問題一 |
根據上段引文關於醮的說法,以下哪個敘述較為符合上述? 參考答案 :
C
搭配學習內容/學習表現 :
歷Cb-V-2 多元的信仰與祭祀活動歷1b-V-3 選用及組織資料,提出合乎邏輯的因果關係與歷史解釋 試題概念與分析 :
(A) 僅陳述了資料一。 (B) 僅有道教的儀式專家。 (D) 包含「齋」。
|
---|
延伸閱讀材料
推薦相關文章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