戰後臺灣文學演變-經濟與文化的多樣性
- 2020.12.21
- 作者:授課橘歷史小編
- 歷史
- 1602
學習領域/科目別 | 歷史 |
---|---|
情境範疇 | 文學 |
題幹
資料一:
他應該是站在臺灣的立場上透視整個世界的作品。儘管臺灣作家作品的題材是自由的,毫無限制的,作家可以自由地寫出任何他們感興趣及喜愛的事物,可是他們應具有根深蒂固的「臺灣意識」,否則臺灣鄉土文學豈不成為某種「流亡文學」⋯⋯這種「臺灣意識」必須是跟廣大臺灣人民的生活息息相關的事物反映出來的意識才行⋯⋯在文學上所反映出來的,一定是「反帝、反封建」的共通經驗以及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,跟大自然搏鬥的共通經驗,而絕不是站在統治者意識上所寫出來的,背叛廣大人民意願的任何作品。
資料二:
回國半個月,見到許多文友:大家最驚心的一個話題是:「工農兵的文藝,臺灣已經有人在公然提倡了!⋯⋯毛澤東「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」中,曾經明確宣佈:「我們的文藝,第一是為工人的⋯⋯,第二是為農民的⋯⋯,第三是為武裝起來了的工人農民⋯⋯」⋯。說真話的時候已經來到,不見狼而叫「狼來了」,是自擾,見狼而不叫「狼來了」是膽怯。問題不在帽子,在頭。如果帽子合頭,就不叫「戴帽子」,叫「抓頭」,在大嚷「戴帽子」之前,「那些工農兵文藝工作者」,還是先檢查自己的頭吧!
問題一 |
文學的思潮常反映時代脈動,以上兩段資料,根據內容判斷應是關於哪一個時期的論述? 參考答案 :
D
試題概念與分析 :
資料一認為寫作應站在人民的角度資料二則批評工農兵文學,也就是資料一所提倡的作法,因此為(D)。 (A)新舊文學論戰,主要是在討論白話文與臺灣話,何者才能代表臺灣文學。 (B)臺灣文學論戰,討論的是中國北京話與臺灣話。 (C)中西文學(文化)論戰,西方的意識流等形式因脫離人民太遠,西方文化是否適合臺灣文學的討論。 |
---|
延伸閱讀材料
推薦相關文章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