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114年授課神器】科技浪潮下的歷史-臺灣半導體

- 17
-
一年級, 二年級, 三年級
-
114學年最新教材
-
每周 2 節
-
課程時數 : 4小時
學習領域/科目別 | 歷史, 地理 |
---|---|
核心素養 |
A 自主行動 /
A1身心素質與自我精進
A2系統思考與解決問題
A3規劃執行與創新應變
B 溝通互動 /
B2科技資訊與媒體素養
C 社會參與 /
C3多元文化與國際理解
|
19項議題融入 | 科技, 資訊, 能源, 國際教育 |
課程規劃緣由
教學方法或策略
學習目標
臺灣自1949年以來,因地狹人稠、天然資源有限,發展高科技產業成為經濟轉型的關鍵策略,尤其以半導體產業為代表,不僅形塑臺灣的國際競爭力,也改寫了國家經濟命脈。透過本課程,學生將理解:
1.臺灣科技與經濟發展的歷史背景
2.半導體產業如何從外資導向走向自主創新
3.臺灣在全球科技競爭中的角色與挑戰
1.臺灣科技與經濟發展的歷史背景
2.半導體產業如何從外資導向走向自主創新
3.臺灣在全球科技競爭中的角色與挑戰
教學方法或策略
1.時序式講解法:依照臺灣半導體發展歷程(1960年代至今),帶領學生了解產業變化。
2.比較分析法:比較臺灣與韓國的半導體產業發展脈絡,培養學生國際觀。
3.圖解與影片輔助:利用簡報中的圖表、產業鏈說明輔助教學,幫助學生視覺化理解。
4.議題討論法:探討「科技引發的反韓聲浪」、「供應鏈風險」、「台積電與三星競爭」等時事議題,引導學生批判思考。
5.角色扮演與模擬決策:學生分組扮演政府官員、產業經理人、國際顧問等角色,進行政策模擬辯論。
1.時序式講解法:依照臺灣半導體發展歷程(1960年代至今),帶領學生了解產業變化。
2.比較分析法:比較臺灣與韓國的半導體產業發展脈絡,培養學生國際觀。
3.圖解與影片輔助:利用簡報中的圖表、產業鏈說明輔助教學,幫助學生視覺化理解。
4.議題討論法:探討「科技引發的反韓聲浪」、「供應鏈風險」、「台積電與三星競爭」等時事議題,引導學生批判思考。
5.角色扮演與模擬決策:學生分組扮演政府官員、產業經理人、國際顧問等角色,進行政策模擬辯論。
學習目標
1.學生能描述臺灣半導體產業的發展歷史與重要轉捩點。
2.學生能解釋半導體的基本原理與產業鏈結構。
3.學生能分析臺灣與其他國家(如韓國)在半導體領域的競爭關係。
4.學生能思考科技產業如何影響國家經濟、安全與國際地位。
5.學生能運用地理、歷史與經濟知識統整產業發展與區域空間之關係(例如新竹、南科、高雄等聚落)
1.學生能描述臺灣半導體產業的發展歷史與重要轉捩點。
2.學生能解釋半導體的基本原理與產業鏈結構。
3.學生能分析臺灣與其他國家(如韓國)在半導體領域的競爭關係。
4.學生能思考科技產業如何影響國家經濟、安全與國際地位。
5.學生能運用地理、歷史與經濟知識統整產業發展與區域空間之關係(例如新竹、南科、高雄等聚落)
規劃內容
授課計畫表下載
第一節 |
單元主題 :
臺灣現代化進程 - 中華民國在臺灣
內容綱要/教學重點 :
1949 年中華民國政府遷臺之後,因領土面積狹小和天然資源匱乏,工業發展不利影響,於是轉向發展「高科技產業」發展輸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品,以電子軟體和精密機器以及生物醫學為主,形成了北臺灣IC、中臺灣奈米技術、南臺灣光電技術的高科技產業群。 |
---|---|
第二節 |
單元主題 :
半導體到底是什麼?
內容綱要/教學重點 :
半導體指的是在不同條件下能改變電流通過與否的物質。利用這種性質製作的電子電路零件便是「半導體元件」,通稱為「半導體」。功能就像一個開關,在某些條件下能導電;在不同條件下則無法導電。藉由這種特性,能夠在電腦等設備內進行複雜的處理程序。 |
第三節 |
單元主題 :
半導體成長期 – 國家介入
內容綱要/教學重點 :
1970年代面臨外交挫折(退出聯合國)和石油危機,經濟需要轉型升級。1974年孫運璿、李國鼎等關鍵人物推動成立「工業技術研究院(ITRI)」,引進積體電路設計與製造技術,推動產業轉型。 與美國RCA公司合作,引進CMOS製程技術,培養本土技術人才,發展積體電路產業,國家主導技術引進,建立半導體上游技術基礎,進軍國際市場。 |
第四節 |
單元主題 :
半導體成長期 - 外資企業主導
內容綱要/教學重點 :
外資導入:美國廠商利用臺灣廉價勞動力建立封裝產業,臺灣本地企業如華泰、萬邦等開始進入市場,並培養半導體人才。人才培養:交通大學設立半導體實驗室,為後續產業發展打下人才基礎。 |
教案內容
技浪潮下的歷史—臺灣半導體產業探究
🗂課程類型
專題式教學、跨領域整合(歷史 × 公民 × 地理 × 科技)
⏰教學時間
兩節課(每節45分鐘)
🎯學習目標
1. 認識臺灣半導體產業的歷史發展脈絡與關鍵人物。
2. 能說出半導體產業鏈的結構與台灣代表企業。
3. 分析臺灣與其他國家(如韓國)的產業競爭優勢與戰略。
4. 培養學生對國際經濟、科技發展與國家競爭力的理解與關注。
📚教學重點
1. 1960~2000:從外資導入 → 國家推動 → 自主技術崛起
2. 產業鏈三層級(設計/製造/封測)
3. 台積電與聯電雙雄的發展比較
4. 台灣與韓國半導體競爭與地緣政治影響
🧑🏫教學流程
時間 | 教學活動 | 教學策略 |
---|---|---|
10 分鐘 | 啟發引導:「你知道你每天用的手機和台灣半導體有什麼關係嗎?」播放一支半導體產業形象短片(例如台積電官方影片) | 問題導向學習、影片導入 |
15 分鐘 | 說明歷史脈絡:從1960年代到現代,講解臺灣半導體發展大事記,介紹孫運璿、李國鼎等關鍵人物與事件 | 講述法+簡報 |
20 分鐘 | 小組活動:畫出「台灣半導體產業鏈結構圖」,並標記代表企業(如聯發科、台積電、日月光等) | 合作學習、圖解整理 |
10 分鐘 | 問題討論:「為什麼台灣會發展半導體?如果當時沒有工研院,我們會變成什麼樣?」 | 批判思考、延伸提問 |
20 分鐘 | 國際比較:台灣 v.s 韓國半導體發展(晶圓代工 vs 記憶體整合)分析全球競爭地圖 | 比較分析法、時事延伸 |
15 分鐘 | 延伸活動:小組模擬記者會,每組扮演一個國家的產業代表(台灣、韓國、美國、中國),發表對半導體未來的看法 | 角色扮演、溝通表達 |
若您對《技浪潮下的歷史—臺灣半導體產業探究》有興趣
歡迎主動洽詢泰宇的業務同仁哦!
對應學群
資訊
、工程
、數理化
、文史哲
推薦相關文章
留言